
桓温(312年-373年),字元子股票配资怎么开户,出生于谯国龙亢县(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)。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权臣,也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,宣城太守桓彝的长子。桓温的仕途从咸康元年(335年)开始,他被任命为琅琊太守,随后参与了庾翼北伐,渐渐升任徐州刺史。永和元年(345年),他被任命为使持节、安西将军、护南蛮校尉、荆州都督,掌握了长江上游地区的兵权,后来更是溯江而上,灭掉了成汉。此后,他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并封为临贺郡公,名声大噪。
在掌握东晋大权后,桓温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。他重视改善吏治,限制土地兼并,实行“土断”政策,努力解决民间疾苦,推动教育发展。宁康元年(373年)七月,桓温因病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朝廷追赠他为丞相,并谥号“宣武”。其丧礼按照安平献王司马孚和西汉大司马霍光的规格进行。元兴二年(403年),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称帝,建立桓楚,并追尊桓温为“皇帝”,庙号“太祖”,将他安葬于永崇陵。那么,尽管桓温拥有巨大的权力,为什么他未能亲自称帝呢?
一、北伐失利,影响了桓温的威望
桓温在晋朝历史中以北伐事迹闻名。永和十年(354年)二月,他亲自率军北伐前秦,起初取得了不错的战果。然而,由于粮草供应不足,加之前秦的顽强反击,桓温的军队最终大败,损失惨重。这一战的失败,严重打击了桓温的威信。
展开剩余72%尽管如此,桓温并未放弃。他在永和十二年(356年)八月,再次发起北伐,这一次,他成功收复了洛阳并击退了羌族首领姚襄。桓温还进一步剿平了蛮贼文卢和妖贼李弘,获得了极高的声誉。此时的桓温,威望达到了巅峰,似乎离称帝只是一步之遥。
然而,在太和四年(369年),桓温展开了第三次北伐,目标是前燕。此战中,桓温率领五万大军,但由于军粮枯竭,加上敌军的强烈反击,最终不得不焚烧战船、撤退。当晋军被慕容垂的骑兵追击,并在襄邑遭遇惨败时,桓温失去了数万兵员。这一连串的失败不仅让桓温未能成功北伐,也使得他失去了登基称帝的有利条件和足够的威望。
二、未获得江东王、谢等士族的支持
自西晋灭亡后,东晋的建立就离不开各大士族的支持。在此基础上,桓温虽然掌握了东晋的实际权力,但他想要称帝,依然需要得到江东王谢家等士族的支持。然而,谢安、王坦之等士族显然不愿看到桓温篡位,甚至在多个关键时刻破坏了他的称帝计划。
特别是在咸安二年(372年),当简文帝司马昱病重时,临终前本意将权力交给桓温,但王坦之坚决反对,并公开声明:“晋室天下,是晋宣帝(司马懿)和晋元帝(司马睿)建立的,又怎由得陛下你独断独行!”经过一番权力斗争,简文帝未能如愿,最后命令修改诏书,改为让桓温效仿诸葛亮和王导辅政。桓温未能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,篡位之路自然就更加困难。
三、桓温缺乏自信和果断,错失称帝机会
简文帝去世后,东晋朝廷进入了权力过渡期。许多群臣因为畏惧桓温的权力而不敢主动选择太子,但他们普遍认为应该请桓温决定此事。尽管当时的局势急需桓温作出果断决策,然而他却在此时表现得犹豫不决。王彪之等大臣反对桓温独揽大权,最终使太子司马曜继位,这便是后来的晋孝武帝。尽管褚太后曾建议让桓温摄政,但依旧被王彪之等人阻止。此时的桓温选择了辞让,不仅没有接受摄政,也没有入朝辅政,表现出他在称帝问题上的缺乏果敢与自信。
最终,桓温错失了这个绝佳的称帝机会。虽然他曾一度接近登基,但由于一系列的战败、士族的反对以及他自身的犹豫不决,导致了他未能如愿以偿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